返回

第11章 麦浪千重别意浓

首页
子是《东方红》,但弓弦间总漏出些呜咽般的颤音。

     "方技术员来啦!"记工分的孙嫂第一个发现他,忙不迭擦眼睛,"风大迷了眼......" 方稷放下东西接过二胡。

    琴筒上还留着老人的体温,他深吸口气,手指一抖拉出段欢快的《社员都是向阳花》。

     渐渐地,更多人跟着哼唱起来,连总是板着脸的仓库保管员都打着拍子。

    歌声惊起麦垛里的麻雀,扑棱棱飞向晚霞漫天的远方。

     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窗外传来蟋蟀的鸣叫。

    方稷写着写着突然停下笔——他听见门外有窸窸窣窣的动静。

     "谁?"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,露出半张黝黑的小脸。

    是生产队会计家的二小子,怀里抱着个粗陶罐。

     "俺爷让送的。

    "孩子把罐子往桌上一搁就要跑,被方稷拽住胳膊。

    揭开罐口的蓝布,一股混着蜂蜜香气的酒味飘出来,是村里用野山楂酿的果酒。

     "告诉你爷..."方稷嗓子发堵,"我明天去谢他。

    " 孩子一溜烟跑了,月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土墙上,像株欢快的小麦苗。

    方稷捧着陶罐站了很久,直到煤油灯的火焰噼啪炸了个灯花。

     昏暗的煤油灯下,他那张木板床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件——虎子编的蝈蝈笼搁在枕边,妇女组缝的蓝花被面整整齐齐叠放着,上头还放着一包散发着芝麻香气的糖饼;老赵送的牛角烟嘴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旁边是李老栓那个刻着"抗美援朝"的铜烟盒。

    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方稷的手指微微发抖,抚过每一样礼物,仿佛能触摸到乡亲们手掌的温度。

     窗外传来秋虫的鸣叫,他突然觉得胸口发胀,这些朴实的馈赠比任何奖状都沉重千倍。

     方稷抹了把脸,翻开笔记本郑重写下:"九月七日,收青山公社赠礼若干。

    此去当以十倍心血报之。

    " 钢笔尖深深扎进纸页,他望着窗外的星空暗暗发誓:定要让这些沾着泥土味的深情,在自己手中化作能让千家万户粮仓满溢的良种。

     第二天鸡叫头遍,方稷就轻手轻脚起了床。

    他最后检查了一遍要交给王队长的材料——二十页的《青山公社种植手册》用麻线订得整整齐齐,扉页上还画了各生产队的土壤分布图。

     推开门,晨雾中竟站着十几个黑影。

    最前头的王队长接过材料,突然抓住他的手往掌心塞了团东西——是把系着红绳的钥匙。

     "知青点的门锁给你留着,"大队长的声音比平时粗,"啥时候想回来看看都成。

    " 去县城的拖拉机突突响着停在打谷场。

    方稷的行李被七手八脚搬上车,藤箱上还绑着妇女们连夜赶制的防雨布。

    当引擎发动时,李老栓突然扒着车帮塞来个布包:"路上再看!" 拖拉机驶过刚播种的秋玉米地,方稷解开那个还带着体温的包袱。

    里面是半布袋炒麦粒,掺着晒干的山枣;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照片——年轻的李老栓站在麦堆前笑,胸前的大红花红得刺眼。

    照片背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:"1958年,丰收纪念"。

     方稷把照片贴在心口回头望去。

    薄雾中,整个生产队的人还站在原地挥手,像一排倔强的庄稼。

    最前头那个佝偻的身影突然举起什么反光的东西——是他留在老人枕下的钢笔,此刻正将朝阳折射成一道金线,刺破青灰色的晨雾,笔直地照在方稷脸上。

    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:()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