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13章 润物无声

首页
的优势像把双刃剑,既要推动科研,又不能显得太过未卜先知。

    拐角处突然闪出个人影,他险些撞上来人。

     "方工,久仰。

    "穿中山装的中年男子伸出手,"我是作物所的赵明理。

    " 方稷立刻想起这是国内杂交水稻领域的权威。

    两人握手时,他注意到对方指甲缝里还留着田间泥土的痕迹。

     "听说您解决了草木灰钝化问题?"赵明理单刀直入,"我们遇到类似难题......" 月光下,他们站在花坛边聊了半小时。

    方稷"偶然"提到某种催化剂的配比,这实际是九十年代才发表的专利技术。

     赵明理的眼神越来越亮,最后紧紧握住他的手:"明天来我们所里详谈!" 全国农业技术交流会前夜,方稷在招待所房间反复修改讲稿。

    敲门声响起,李教授端着两杯麦乳精进来:"别紧张,就当给老乡们讲课。

    " "我在想试点布局。

    "方稷展开地图,手指划过华北平原,"如果以青山公社为中心,辐射这三个县......" "眼光不错。

    "李教授啜饮着麦乳精,"但部里更关心东北黑土区。

    "他忽然眯起眼睛,"说起来,你上次提到的保护性耕作,美国人也才刚提出理论......" 房间里的挂钟滴答作响。

    方稷不动声色地翻开笔记本:"您看这个数据,其实青山公社的老农早有类似做法,只是没形成系统理论。

    " 老人凑近看了会儿,突然大笑:"好个'土法科学化'!明天就这么讲!" 农业展览馆的主会场人头攒动。

    方稷的发言被安排在下午,可他刚坐下就被邻座搭讪:"方工吧?我是山东农科院的老王。

    "黝黑汉子掏出一把花生塞给他,"您那套旱地播种法,我们想引进......"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一上午他收了十几张名片,笔记本上记满各地农技站的求助。

    中午休息时,个戴眼镜的姑娘挤过来:"方工,能请教个问题吗?"她翻开记事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方稷报告中每个数据。

     谈话间方稷得知她叫林静,是河北农大的助教。

    当她说出"我们那儿的盐碱地"时,方稷眼睛一亮:"试过石膏改良吗?" "试过,但成本......" "掺粉碎的玉米芯。

    "方稷在餐巾纸上画出示意图,"比例3:1,能降六成成本。

    "这是他在前世参与过的科技扶贫项目。

     林静如获至宝地收好餐巾纸,又突然红着脸问:"您...您有对象吗?" 方稷一口茶水险些喷出,幸好广播及时救了他:"请方稷同志到主席台准备......" 站在聚光灯下,方稷望着台下数百双期待的眼睛,忽然想起青山公社晒谷场上的乡亲们。

     他调整话筒,声音沉稳而清晰:"各位前辈,我今天汇报的与其说是技术创新,不如说是对农民智慧的总结提炼......" 演讲结束时的掌声持续了五分钟。

    会后,部里的领导特意留下他:"小方同志,你们年轻人思路活。

    有没有兴趣牵头个课题组?" 回程火车上,李教授翻着厚厚一叠合作意向书,乐得合不拢嘴:"咱们所今年要扬眉吐气了!"他突然正色,"部里要给咱们拨一台电子计算机,指明要你负责。

    " 方稷望向窗外飞驰的田野。

    麦收刚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