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到他言语间暗含讥讽,俞莲舟虽然一向涵养极好,也从来不轻易动怒,但此刻当着师父与外人的面,也不禁微微色变!
他沉声道:“阁下若是对俞某有何不满,尽可明言,这般冷嘲热讽,算何道理?”
那人大笑起来:“道理?在这江湖上,拳头便是道理!你们武当派虽然在江湖上大大有名,恐怕也不过是浪得虚名!”
他不屑的看着他们兄弟,又道:“令师张三丰老道年过百岁,江湖上的英雄好汉给他这个糟老头子一个面子,尊他一声前辈,你们就以为自己凭着这老头传下的几手粗浅不入流的剑法,就可以横行无忌了?可今日我偏要看看,你们能把我怎样!”
说罢,竟直接拔剑出鞘,剑尖指向俞莲舟。
张三丰眉头一皱,正要亲自出手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辈,却见俞莲舟已然抽出腰间长剑,身姿挺拔如松,神色冷峻。
他见到这人居然敢当着师父和自己兄弟的面,如此狂妄无知的诋毁自己的恩师,这可是数十年来极为罕有之事。
他的心中早已是怒火中烧。
当下再不迟疑,大喝一声:“小辈狂妄!今天我就让你见识一下,我武当派不入流的剑法!看剑!”
他运起武当派最基本的【三十二路武当剑】剑法,剑如游龙般向那人刺去。
那人也不示弱,身形一闪,避开剑招,随即挥剑反击。
这【三十二路武当剑】,是张三丰在洪武初年第一次上武当山时,见到山上峰奇林秀,景色怡人,民风淳朴,便在山上找了一个清静的洞穴暂时居住静修。
某一天在山中闲游,忽然心有所悟,在山洞中苦思七昼夜,突然想通了武学中玄慧冲虚的至深妙理,忍不住仰天大笑。
这一笑不打紧,却笑出了中华武学史上一位不世出的大宗师。
他以自悟的拳理,融合各派所长,创出了辉耀千古,流芳百世的武当一派武功。
后来,祖籍在河南登封的张松溪上武当山访道时,却意外邂逅了来自江南泾阳的张翠山。
二人恰好都姓张,年纪也差不多,张松溪比张翠山年长五岁,二人又一见如故,遂成莫逆之交。
二人相偕在武当山游玩访道之时,又巧遇正在逍遥谷边、剑河河畔练拳的张三丰。
二人见到他拳法精妙,与当世所传的拳法都大不相同,慢吞吞的似乎全无杀伤之力,却又蕴含着无穷的威力,
张翠山二人顿时惊为天人,便相偕拜入了张三丰门下。
张三丰见他们根骨奇佳,勤勉好学,便将自己所创的【三十二路武当剑】倾囊相授。
后来来自江南徽州府()今安徽歙县)的宋远桥,和江南泾县(今安徽泾县)的俞莲舟第二次上山寻访俞氏一族的祖师李道子未遇,却在会仙馆(后来毁于战火。
明成祖朱棣重修武当山时,在原址上又修了一座宫殿,改名为【遇真宫】)。
外邂逅张松溪兄弟,得他二人引荐,也拜入了张三丰门下。
张松溪得师父允许,也将这路【三十二式武当剑】传给了俞莲舟二人。
近年来,俞莲舟一直都在精研恩师晚年所创的【太极拳】,又因为在全力追查五弟张翠山的失踪之事,于这路入门的剑法,已经很少用了。
此时俞莲舟施展开这路剑法,剑招连绵不绝,刚柔并济,打的那人节节败退。
那人大惊失色,没